若您喜歡,請支持我: https://www.facebook.com/XianYunReviews/
.《ニューゲーム!!》 [7 / 10分](全12集)
 
註:本文於2017年11月26日已寫成。
 
[文有劇透]
  其實《New Game》這部作品本身對我有很多很深遠的意義,尤其第一季《New Game》,期間總共讓我觀看了三次。必須說,真的就很少有作品能讓我三周目的。第一季的《New Game》在我心中留下了極良好的印象,使得我對第二季的期待異常膨脹。
 
  至於它回應了我的期待嗎?其實我知道普遍評價當中,均認為「第二季>第一季」,我的理由是無論在MAL或Bangumi,第二季的分數均比第一季高。其實這件事令我很驚訝,但仔細想想並不難理解,畢竟去年第一季《New Game》的打下了這麼良好的基礎、獲得了這麼高的人氣,加上又有可愛的新角色出場,捲土重來獲得的呼聲絕不會少。只是就我而言,我還是喜歡第一季大於第二季。有兩點主原因:
 
  (1)很明顯比起第一季那般日常為主劇情為輔的敘事手法,第二季漸漸導入了更多的劇情性、有了更多「遊戲製作」的過程與描述。在人物關係與劇情展開上更深刻、更多致鬱面與現實面的刻畫,都是第一季前所未有的。再加上《New Game》是芳文社作品,照理而言,這麼現實的元素不應該出現在作品中;並非《New Game》的現實多麼黑暗──事實上,若真的有意把這部動畫拿去跟敘事高超的作品競爭,還稍有欠缺──而是我們來看日常動畫的「目的性」,本意便是放鬆,在點開動畫前,心態上也會比較輕鬆,卻猝不及防地上演致鬱戲碼,對我這種老觀眾、尤其是把第一季看了三遍的人來說,情感上很難接受。
 
  (2)第二季許多人物結構關係被改變,比如倫的出場次數大減與小紅和鳴海的加入。其實我心裡一直很掙扎:「到底新角色的加入是不是好事?」畢竟小紅跟鳴海兩人都太可愛了,她們的加入似乎也沒有明顯的壞事,可是我還是決定直視自己的心情:「是呀,我還是不希望新人物的加入。」
 
  我想這一點應該是我跟大多數看《New Game》的人最不同的地方。有人會問:「為什麼會有人不希望新角色加入?明明紅葉這麼可愛?」原因倒不是出於新人物不討喜,並不能怪在角色性格本身,因為更多的是作者自己的敘事手法有問題、順序錯誤,比如ねね與鳴海的衝突實在太突兀了,突兀得一眼便可看出是刻意為之,觀影體驗便會大打折扣、更遑論對這種情節起甚麼情緒波瀾;再說,好好一個可人兒,為什麼要把這種人設定成裝乖的綠茶婊角色呢?這就跟我們對「偽娘」的撻伐的道理是一樣的,時常能見到有人如此諷之:「畫一個女的,說『他』是男的,恭喜你,一名偽娘誕生了。」為何作者甚麼角色不設計、偏偏往這種綠茶婊角色去設計呢?不是說這種人不存於作品世界或現實世界,而是在我們對作品/芳文社的信賴原則上,我們是善意的第三者,這種對觀眾十分不友善的行為是不該出現的。套句瓶子說過的話:「這不是驚喜,是驚嚇!」
 
  不希望新角色加入的原因,跟我的看番背景息息相關。我前後將《New Game》第一季看了三次,這三次中,每一次都讓我對《New Game》的感情與印象加深了一分、對這部作品也逐漸多出了許多自己的想法與期許。也就是說,其實我的腦袋已經多出了一項既有的概念「X=New Game」、而「非X者,不是《New Game》」,而很明顯對我而言,「第二季≠X」,所以第二季不是我想要的。
 
  甚麼是X?就是「日常」的第一季,而這種存於我理想中的《New Game》已然成形了,也就是它的角色不會/也不應該變動,第二季卻多出了許多雜質(非X之元素),如新角色的加入、劇情性的增加、故事方向的變動。最令我接受不能的是「光的離開」,居然我所喜愛的/帶給我這麼多愉悅記憶的角色要退場了,我怎麼能接受?光的離開是令人悲傷的,雖然結局企圖把這種悲傷正能量化,我也確實感受到了,但於情感上,我還是十分接受不能。
 
  所以為何在我心中,《New Game》第一季比第二季好?為何我看完後會如此感慨?我感慨於一切都變了、感慨於光的退場,更讓我感慨的是──我還捨不得呀!想當初第一季給我的那些美好回憶、真正讓我心靈放鬆的無腦日常。正因為抱有這種期望,我希望看到更多日常、希望我心中的X能再度復活、希望一切都不要變,然而都落空了。我對第二季的是不討厭的,但總是有無法接受的地方。
 
【上一期《櫻花任務》
 
123.png
文章標籤

閒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長與鄉村振興的日常──評《櫻花任務》
.《サクラクエスト》 [8 / 10分](全24集)
 
  本文將分成「評」、「詮釋」、「背景」三部份。
 
  「評」是我對本作下的評價
 
  「詮釋」無評價與論點,僅僅針對本作進行解說並參入我的個人解讀
 
  「背景」是純粹的心得,亦無論點、論述與結論。我的心情很簡單,便是單純紀念《櫻花任務》而已,大部份聚焦在「《櫻花任務》給我的影響」與「圍繞在這些影響的私事」。
 
平淡與人生──簡評《櫻花任務》
 
[全劇透]
  《櫻花任務》很像人生。
 
 
  當然,我並不打算/也沒有能力用一整個篇幅的主題,談「何謂人生」這麼龐大的哲學命題,我欲表達的是,本作給我的觀影體驗很像「體會人生」。每個人的人生不同,在我的定義中,「人生」一詞的意義是「平淡」,無大起大落、人的一生就這麼過去了。為何本作像人生?要分「劇內」與「劇外」討論。於劇內,須從「劇情」與「角色」談起。
 
劇情
  《櫻》的「劇情」由兩者構成,分別是「日常」與「鄉村振興」。其中,「振興」的動態過程本身便是「日常」、「日常」之餘,卻又有一定的劇情性。「日常」整體極為平淡,沒有政爭、勾心鬥角等技術性高的劇情、亦不具極複雜的多重線路
 
  又因「日常」部分是如此平淡,間接影響了「劇情」。《櫻》的劇情重點便是「鄉村振興」,雖作為「お仕事シリーズ」的第三作,非寫實元素卻太濃,使人無置身職場的感覺、或者說日常感太重,以致就算運用了「鄉村振興」這麼龐大的題材,卻將此大議題處理得極為單調;與其說它是部「鄉村振興故事」,還不如說它祇是部「借用鄉村振興主題的日常番」更為貼切。
 
  可是「平淡」是件壞事嗎?如果以劇情番而言,當然是壞事,但對好的日常番而言,並不是如此。它是存於內心的力量,是需要慢品的,它與現實的生活步調緊密結合、不知覺融入自身當中,就像我在Bangumi上看到的一句對《櫻》的評價說的一般:「走向平淡但是細膩,抱有一顆平常心去當茶喝,慢慢品味完會有驚喜。」
 
角色
  在人際互動與角色的心境變化上,橫谷昌宏以著漸層性的編劇手法一步步鋪陳,從一開始的「完全不瞭解人物的樣貌」到「輪廓一一浮現」,以非常自然的方式,令我無形之中對每位角色的情感不知不覺被積累起來:間野山的眾人從原本的不認識、甚至惡言相向,到互相理解;從一盤散沙,不被看好、甚至被歧視的外鄉人,經過由乃不斷地努力,終於漸漸得到了民眾的回應、眾人集結一心,甚至最後一集中,由會長之口說出了這樣的話:「間野山的自豪,卻是一名外鄉人教給我們的。」這一切均累積得不知不覺,才會使我在回想這些的一幕幕這麼地感慨。
 
  反過來思考,正因為一集又一集的「日常」,才會使「人物」的情感積累得如此不知不覺、表現如此成功,可說「角色」與「劇情」是相輔相成的,更體現了本作的編劇功力。
 
  所以為何我說《櫻花任務》像「人生」?因為觀看著此由一連串的日常與豐富的人物心境所堆疊起來的故事,令我的心感到了平淡而自然──不就像「人生」嗎?又因本作著重在刻畫更多不起眼的小人物與小故事上,讓我彷彿能從那些故事的小角落看見自己的人生一般,所以才說它像「人生」
 
詮釋《櫻》的不平淡之處
 
  雖然在上一節我提到,《櫻花任務》的故事走向極為平淡,然而平淡中也有幾段不平凡的故事,尤其進入第二季後,相比第一季多是角色故事與日常,第二季的《櫻花任務》彷彿煥然一新,愈來愈接近「城鄉」議題的核心,或者是教授之死、艾莉卡的離家出走、真希與父親間的和解、蛟龍祭的準備過程,均比第一季深刻許多了。這一節,我將更細提那些平淡之外的珍貴故事。
 
1、丑松會長的過去
  第二季這麼多精彩故事中,最令我動容的當屬第十六集、也就是丑松會長的過去。從這一集開始,我對會長澈底改觀。雖然他前面給人的形象如此瘋瘋癲癲,但當知道了他的過去、親自看到了他為了夢想奮不顧身地衝了出去,如此吶喊:
 
「この町を目覚めさせてやる!(我要喚醒這座沉睡的鄉村!)
 
我不禁為之動容。
 
  原來會長還有這麼一段過去、原來它也曾經如此熱血過。五十年過去了,他還沒忘記我要喚醒這座沉睡的鄉村」這句話,由此作為他的人生準則,繼續留了下來,試圖喚醒這座小鎮,一把年紀的他仍然在跟由乃這群年輕人努力,使我開始對他肅然起敬。細細品味過去,往事如煙。
 
  也難怪會長總是與千登勢處不好。丑松與千登勢擁有共同的思想,他們都對間野山有許多怨言、認為這塊衰落的土地配不上他們先進的想法,但兩人卻採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就像《Rewrite》中那有名的選擇命題一樣:「あなたは世界を変えたいですか?それとも自分を変えたいですか?(你會選擇去改變「世界」嗎?還是選擇改變「自己」?)」
 
  千登勢選擇「改變自己」:「既然小鎮容不下我們,我們就走。」所以她才會義無反顧地拋下一切,決定去到東京。千登勢原先很看好丑松,她認為丑松是唯一認同與理解自己的人,可她卻不知道,丑松選擇的是「改變世界」,所以他沒有逃避,而是不惜毀約也留了下來,喚醒小鎮。
 
2、真希的演員之路與她的父親
  若提到《櫻》中哪位角色的塑造最讓我有感受,就是真希的故事了吧?特別在「創作」與「家庭」此兩塊令我感動。
 
  首先談「創作」。真希在「成為演員」的這條路上,從挫折到走出悲痛的過程,本作全轉化成了劇情寫了出來,並打動了同為創作者的我。「人生不會總是順利的。雖然我們常常說:『走到盡頭時,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雖然一直應徵失敗,但終有一天會出頭的。」
 
  這是很美好的夢想,但也是倖存者偏差的犧牲品,真希不管多努力、花多大心血、多麼想,就是永遠爭取不到。人們總是喜歡把非凡的才能與卓越的意志視為成功者不可或缺的條件,其實除此之外,運氣往往才是最決定性的因素。(引自古木《織田信長》P.125)沒有運氣,看不到就是看不到,無論你多有才、意志多堅持,在「看不到」的前提下,都是徒勞
 
  所以真希用盡全力,還是追不上一個擁有「百分之二十的努力、百分之八十的運氣」的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愈爬愈高,自己縱然演技高超,卻使終孤陋寡聞。世界最不公平的是,它甚至連「機會」都不給她,那她到底還剩下甚麼出路呢?給過機會尚可,偏生連機會也不給。這些屬於創作者的冤,我相信一定不少。
 
  在《白箱》時,我曾寫道:「雖然人氣聲優們擁有不少愛好者,看起來風光無限,但實際上在表面光鮮下卻充滿了辛酸。觀眾可能沒想過,現在他們看起來光鮮亮麗,卻不知他們是踩著多少人的屍體爬上來的。」便是如此道理。
 
  在這段失敗的經驗中,真希的父親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真希與父親的關係總是微妙,一人表面上罵得起勁,實則還是在默默關注著動向、另一人則表面上是因「父親不理解自己」感到生氣而不回家,實則卻反而是正因為知道父親也在關注,自己到今天卻還一無所成而感到羞愧、抬不起頭回家,我才發現:原來真希的壓力並不是父親的叱責,竟是「期待」,如此重大的反差。
 
  再者,真希的壓力來自她的父親,到後來,卻也是她的父親開導了她:第十九集中,兩人在夕陽下步行,他以「妳以前是很愛笑的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就這麼痛苦嗎?」指點了一條明路。只能說,兩人都有共同的可愛之處。這樣細微的人物心境變化上,《櫻》也照顧到了
 
  真希故事更具價值的地方在於,它藉由「人物的心境」轉化成了更大格局的「故事方向性」上。真希最後仍然是落選了,雖然表面看來已經放下、不在乎,實際上卻還是真心希望獲選的,所以才會在歸途留下不甘的淚水,但也正多虧了這次的淚水,才反而使她的心境獲得了另一層境界上的開闊,才會在第二十集這麼回答由乃的問題:
 
由乃:
「莫非大家都不關心這所學校嗎?為什麼?」
(みんな、この学校に関心がないのかな?なんでだろう?)
 
真希:
「難道不是因為沒有完美的句點嗎?像我呀,雖然是這所學校的最後一屆畢業生,但根本沒有舉辦隆重的閉校式。保存還是廢棄,大家都各持己見,結果草草辦了一場普通的畢業式就結束了。」
(ちゃんと終わってないからじゃないかな?私さ、この学校の最後の卒業生なんだけど、ちゃんと閉校式やってないんだよ。存続か廃校かってずっと意見が割れてて。結局、普通に卒業式やって終わったんだよ。)
 
由乃:
「『沒有完美的句點』就是指這件事嗎?」
(ちゃんと終わってないってそういうことか?)
 
真希:
「嗯,不然就無法邁向下一步。」
(うん、じゃなきゃ次に進めないから。)
 
  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看到真希被這種事影響。
 
  由此反推,那一幕火車上流淚的鏡頭意義的重要性便體現出來了。事實上,那正是作者透過真希之口給出的暗示,故事之後才會按照「復活學校」的方向進行。最後真希得出了如此結論:
 
「但我終於下定決心,無論甚麼工作也要發揮我的愛好。不能因為和自己的愛好無關就拒絕去做,無論工作或其他事,都要靠自己去進取。」
 
  這個在全劇顛沛流離的角色,便圓滿了她的角色塑造。
 
3、由乃:主角在故事的定位反差、角色塑造
  由乃身為主角,她的心境轉變,也同樣在劇中佔了極重要地位。在前三集中,由乃很常把「請不要說普通(普通って言わないでください)」的臺詞掛在嘴邊,雖然這句臺詞後期便愈來愈少了,然而其實這項設定卻是一直始終貫徹著全劇。事實上,由乃就是一名很普通的人(姑且不論她的粉色頭髮與赤瞳),可能連她自己也明白,畢竟第十二集雨宮便直言不諱地說了:「其他人都很有特色,國王卻顯得普通了點。」最嚮往不普通的人反而是五人之中最普通的,有甚麼比這諷刺呢?但由乃就是不甘於普通,所以才會一直闖、一直試,並闖出了整部《櫻花任務》。
 
  第一集由乃的母親就開宗明義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就這麼執著東京呢。」我們會發現本作闖蕩了這麼久、經歷了那麼多故事,就是為了回答此問題。可是作者並不是一次把答案給觀眾,而且希望觀眾藉由這一點一滴的故事,跟著由乃她們一起找出答案。最後在第二十四集,由乃終於說出全集最精華的臺詞,這些話足以成為這部動畫最重要、也是最畫龍點睛的名言:
 
「嗯,不普通的工作,如果每天都做,也就變成普通的工作了;只要在普通的工作中找到刺激,也就變得不普通了。東京確實有很多刺激,但並不是來自外界的刺激,無論走到哪裏,也有靠自己發現的刺激。自從來到間野山,與大家經歷了各種刺激,終於令我明白了,無論甚麼工作,要靠自己發現其中的刺激,不斷發掘其中的樂趣就行了。現在我就是這麼想的。」
(うん、普通じゃない仕事も、それが毎日続けば普通になるし。普通仕事だって、そこに刺激を見つけられれば普通じゃなくなるからね。確かに東京は色んな刺激に溢れ出る、でも外から与えられる刺激じゃなくて、どこに行っても自分で探せる刺激もある。間野山に来て、みんなと一緒に色んな経験をして、それが分かったの:どんな仕事だって、その中に自分で刺激を見つけて、どんどん面白くしていけばいい。今はそう思う。)
 
  為何這些話重要?便在於它為這項命題找到了最後的答案、也解釋了由乃的人物心境、由此讓觀眾知道,原先認識的由乃蛻變了。會發現,經過一集又一集,女主角的四人都有了很明顯的成長、也得到了目標,由乃身為全故事的主角與核心人物,卻反而只剩下了她甚麼也不知道地原地打轉。但也正因為如此,在故事結束時,由乃終於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再發現的那種感情衝擊才如此劇烈。如此嚮往「不普通」的由乃、卻在與間野山眾人相處過後,得出了「刺激不在外界,在於自己」如此體悟。角色思想轉變與昇華,同時圓滿了由乃的角色塑造。它其實也能應用在自己的人生當中、勉勵自己,是這些話的額外價值
 
《櫻》的結局之解說與心得
 
  承接上一節。由於此節太長,所以獨立出來成一節。
 
  第25集的《櫻花任務》花了很長篇幅的時間在「道別」之上。
 
 
  車站送別,五人均聚齊了,一開始大家都沒有哭,直到火車終於開動了,而就算火車開始跑動,這四人卻仍舊依依不捨地跟著跑起來,彷彿捨不得由乃的離開一般,那一幕真讓人痛心;四人揮手揮到了月台盡頭才將由乃送走,早苗與しおり兩人也終於哭出來──有論者批評しおり看上去沒這麼傷心,我不知道說這話的人有沒有經歷真正的離別過,對我而言,因為家庭背景的關係,在月台上被送別的經歷已經數不勝數了。別離時,哭成淚人兒的事是不存在的,真正的離別往往是無聲的,因為彼此都不希望對方難過,所以總是強顏歡笑,直到最後終於看不見對方時,才禁不住地崩潰大哭、才會真正哭出來。
 
 
  接著村裡的大家都來了,由乃也一一揮手道別,但她還沒哭出來;直到最後,本以為另有急事的會長,事實上卻是專程跑到了山上精心佈置了為由乃送別的布條,在由乃跟劇中所有人道別完後,向她做了最後的道別。事實上這兩人一路以來,也有著千絲萬縷的緣份,由會長來做最後的道別,或許才是最適合的吧?他對火車大吼著:「這裡是妳永遠的故鄉,我們都會等妳回來。」
 
  但其實最令人鼻酸的是上頭的布條,竟特地把「木」與「春」用極為誇張的方式分開,事實上背後是有段故事的:一開始由乃來到此本是此張布條而引起的誤會,會長認同的始終是布條上的「樁由乃」而不是眼前的「木春由乃」,可是到臨別的最後一刻,居然用著兩字極為分開的布條送別,意義是甚麼?
 
  其實這是極為笨拙的表達方式,表示:「我認同妳了,也為當時布條的事道歉。妳不是『樁由乃』,妳是實實在在的、獨一無二的、我所認同的『木春由乃』,所以我把兩字分得這麼開,妳明白我的意思嗎?」
 
  明明是這麼笨拙的方式,但也正是這種笨拙、也才顯得真情流露,也才顯得更符合會長不擅口語表達的個性。所以由乃前面都忍著不哭,到這刻地步,終於是哭出來了。
 
 
  由乃當上國王本是誤打誤撞,卻也真的成功了、而且成功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由乃問起國王的第三代人選時,會長居然下定決心把王國給廢除了。此舉同樣呼應了真希的臺詞:「若沒有一個句點的話,則一切都無法邁出下一步。」而「由乃」本身的出現、與她的離開,給了間野山「下一步」的理由,會長才做出了此決定,更重要的是,這個決定代表了由乃的獨特、與她在會長心中不可憾動的獨特性,因為會長沒有選擇讓下個人繼承位置,而是選擇「廢除」,讓她變成最後一代國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貫穿全劇的「卓柏卡布拉王國」,也在由乃告別的同時退場了。
 
 
  其實到現在為止,我還仍然為由乃最後的決定感到捨不得,雖然她前面如此的搖擺、但最後才終於下定決心:「去振興更多的鄉村。」並離開,但其實我希望由乃留下來。正如上述所說,無論是間野山的各位、還是由乃自己,它們對彼此的意義都太重要了,不只是由乃改變了間野山、事實上間野山也改變了由乃很多,從一開始的討厭普通、討厭鄉村的無知女孩,終於成長成了一名獨立自主、成熟心態的女孩。
 
 
  這種羈絆過於重要,所以離開真的太可惜、也太悲哀了,因為我心底始終相信著一件事:無論再重要的事,過了數十年之後,一切就又會不同了,到最後,間野山再也不會有人記得今天的事、由乃的事。しおり做為由乃最好的朋友,留在觀光協會的她,若又遇到了下一個由乃,那她還會記得當初帶給她許多美好記憶、那個第一個由乃嗎?她還會記得當初由乃離開時,她有多麼地傷心嗎?同樣地,由乃最後離開了間野山,出發到了下一個地方,幫助當地振興──有如當初她到間野山的情況一樣。
 
 
  我們不難想像,或許整場《櫻花任務》、間野山發生的這些事,下一場就會在由乃去的該處再發生一次,那麼到最後,由乃真的還會記得她在間野山的那些事嗎?真的還會信守承諾、回到間野山嗎?真的還會在乎五人共同種下的樹嗎?真的還會把間野山當作「第二個故鄉」看待嗎?還會回應會長的那句「這裡永遠是妳的故鄉,記得回來」嗎?
 
  這種事太悲傷、太痛心了,所以想到這裡我也不敢繼續往下想,但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我還是不希望最後的結局是「由乃離開」,她還是繼續留下來,我覺得才是對作品、對しおり、對間野山、對收看本作的觀眾都最好的方式。
 
劇外:我對《櫻》的懷念
 
  在第一段我提到,我會提劇外的事──也就不關乎本作、而是我個人看本作期間所發生的一些事。
 
  想來,追《櫻》的日子過去快六個月了,直到今天,我才終於把它的文章寫出來。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十分地掙扎,因為我遇到了兩個問題:
 
  第一,這部番好歹也完結很久了、都是前一季的番了,現在炒冷飯有意義嗎?又為何現在才來寫呢?其一,大部份原因與我個人的看動畫習慣有關,其二,這期間也遇到了現實的許多事,其三,現實的許多事又間接產生了很多寫作的問題,無論是身體層次的也好、心理層次也罷,使得本文從十月一路寫到今天。
 
  前問題又產生了第二個問題──事實上此問題的產生並不僅限於本文,還同時能推及到我的整個寫作思想,我也提及多次──即:我該以甚麼態度寫這篇文章?
 
 
  《櫻》是很奇怪的動畫,明明它的劇情不怎麼樣、明明日常得也不像《點兔》給我般地如此純粹之感、明明比起前系列作《白箱》的討論度也大不如前,可是我卻很喜歡它、是真心地喜歡上它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所以我祇能忠實地把我這段期間的心理變化寫下來,才能無愧對這部作品最後我決定,以「劇內」與「劇外」分開討論的方式折衷矛盾,在此純粹提我對《櫻》的感情。
 
 
  六個月,我花了無數精力在這部番上。《櫻》陪伴了我的整整2017年一半的時間,在這半年當中,它見證了我人生許多階段的起落。它真的留得太久了。特別是在「去日本」這件事上,對《櫻》又有另一番記憶連結,當時我在秋葉原的動漫店見識了《櫻》的專櫃,還在大阪日本橋的動漫店裡拿了一本完全免費、具高紀念性的試閱本回來,到現在這本書還被珍藏在我的書架上,每每一眼瞥著了,我還是會忍不住拿下來翻幾頁,腦中回憶著追《櫻》的那幾個日子。
 
 
  說來確實神奇,這並不是我的一次追半年番了,不管好或壞、不管劇情形式是輕飄飄的日常或喋血奇幻智鬥的劇情,日常有趣者如《エロマンガ先生》、劇情精彩者如《進撃の巨人》;評價極高者如《月色真美》、壞者如《不正經》,可是同為春番播出的那些番裡,就只有《櫻》帶給了我這種特殊的感覺。
 
  明明在追它的時期並不覺得它很特別,甚至前期是對它的劇情反感的,然而現在我卻開始懷念起了以前追它的那些日子,聽著它的OSTGeranium」此曲、回想著它的幾幕,心中的思潮起起伏伏。隨著看的動畫愈來愈多,我已經愈來愈少會像以前那樣對一部動畫感到不捨或懷念了。可是就算現在,我卻還是想念著《櫻花任務》。
 
 
後記:
  雖然這部動畫叫《櫻花任務》,前部分也出現了些許櫻花意象的相關物,但其實直到最後,我還是不知道為何這部作品要取這個名字?追這部番的過程非常地戲劇性、一波三折,我從04月26日開始看,而09月20日它早已完結,直到10月15日我才將其追完,又一路拖到了11月25日,我才把這篇文章寫完,又到了12月03日的今天,我才發表。整整半年以上的時間跨度,使得《櫻花任務》對我意義非凡。
 
【上一期:《異世界食堂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想法及意見,有錯不吝指正。
 
【Facebook】:閒雲
【其他】:閒雲的AnimeList
 
 
如果您喜歡這篇《櫻花任務》的評論,請點個喜歡分享
 
 
 
文章標籤

閒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天推番挑戰〉(下)

 
懶人包
 
DAY23:讓你笑瘋的動畫:《男子高校生的日常》
DAY24:讓你愛上那個監督的動畫:《大人帝國的反擊》
DAY25:第一部讓你徹夜難眠的動畫:《Little Busters!》
DAY26:最讓你猜不到結局的動畫:《School Days》、《新世紀福音戰士》TV版
DAY27:讓你淚流最多的動畫:無。
DAY28:風評一般但你很喜歡的動畫:《被狙擊的學園》
DAY29:作畫災難但劇情優異的動畫:《寄生獸:生命的準則》
DAY30:你一生的本命作:《逆轉裁判》
 
 
[全劇透]
DAY23:讓你笑瘋的動畫
  《男子高校生的日常》。很莫名其妙、卻很好笑的動畫,到現在還有些UP主會拿裡面的梗致敬。
 
DAY24:讓你愛上那個監督的動畫
  這個問題確實難以回答,因為我喜歡的監督很多,但談得上「真正愛上」的我還真的想不出來,跟「音樂」那道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吧?又或者應該說,你會「愛上一名監督」、不正因為隨著你看該位監督的作品愈來愈多、慢慢地觀察、感情一點一滴的積累,最後才會真正「愛上」的嗎?這個問題並不能用「一部作品」直接定勝負。
 
  這一題,我想用「原惠一導演」作為我的答案。原恵一是《蠟筆小新》前中期劇場版的負責導演,雖然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他,若不特別回顧,我也根本不會知道。事實上,小時候我就把所有《蠟筆小新》的劇場版看完了,後來長大後我再細細品味小時看過的電影,拿出來一看時才發現:「長大後我還會喜歡的作品,居然都是原恵一導的!」這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像本郷みつる導演導的《搞怪樂園》、《動感超人大戰泳裝魔王》、《不理不理王國的秘寶》,三部都是「看不到一半就想關掉了」的等級,《雲黑齋的野心》不失有趣,現在想想也滿喜歡的,但敘事手法實在太亂了。而原恵一導演後的水島努(嘴碎多提一句,其實我是靠《白箱》第一次認識水島努,後來發現原來我小時候看的那些《蠟筆小新》居然有好幾部都出自他的手筆,當時讓我好驚訝)雖有好作品,比如《夕陽下的春日部男孩》的結局實在令人感動,但《光榮燒肉之路》便不行了。
 
  我看過的十二部《蠟筆小新》裡,只有一部我認為是堪稱經典、無論時代幾經更替均歷久不衰的電影,而且這一部電影雖是子供向,事實上你長大後再來看,一樣不少內涵;這種隨著不同年齡會有不同解讀的作品,才是最難得的。更妙的是,這部的導演與劇本就/都是原恵一寫成導成的,才知道他的功力與內涵究竟多深。它是《大人帝國的反擊》,我私心認為本作比《戰國大會戰》還更難懂、更好看。對很多人而言,《大人帝國的反擊》「廣志的回憶」應該是這部電影最經典的片段了。這個片段也讓我第一次看一部電影看到流淚,僅僅幾分鐘,卻包含了極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喻」的感情在其中:雖然它刻劃的僅僅是一段平凡的人生,從小時候與爸爸出遊的回憶,到長大後高中畢業,到自己到都市獨闖,與妻子相遇,到最後終於組建一個家庭,這時同是出遊,但今天自己已是「父親」的身份了,自己所有的人生也貢獻在那裡了。
 
  一部人生的故事、一部長大的故事,看著我不禁流淚,因為我彷彿也在其中看見了自己的一段人生。這份深意比其他動畫都來得艱澀:不管你願不願意,人終究會長大、終究會迎來脫離父母的那一天、終究會迎來自己人生終結的那一天,但我們終究得向前看;這份概念同樣也被套用到了一個大時代的觀念上,本作的反派追求永恆終結的美學,僅僅是因為他不願意長大;在過去的劇場版中,很多的反派都有著他們被制裁的理由,只有這次,是我第一次同情了一名反派,因為他也不過是一名長不大的孩子罷了。緬懷過去、期望未來,總結了一個大時代。是一部極具內涵的動畫。
 
DAY25:第一部讓你徹夜難眠的動畫
  怎麼這個問題我也看不懂……。基本上我看動畫的時段都是睡前、看累就睡覺、而且就算心中再如何纏綿,身體累了終究會自動睡去;有時看得瘋了、一點也不累的話,凌晨四五點才睡算不算「徹夜難眠」我也不確定。第一部讓我想到的還是《月色真美》,一樣是內心極痛導致我難以入眠,其實很多事我在以前寫的文章均提過了。可是不行,它問的是「第一部」、而且《月色真美》被點名過兩次了,所以我選擇《Little Busters!》。前面有稍加提過我對《LB》的感覺,嘛,事實上《LB》是我看動畫早期的「本命作」,至今還是嗎?我不確定,因為真的離我太遠了,可是我總是被它一篇又一篇的故事震撼著,在《LB》之前,從來沒有作品讓我如此體驗。第二季後更是變本加厲,因為《LB》變深了、變得難懂了,我看著這部以前帶給我愉悅的動畫突然傷心起來、心裡也很難過;來谷篇、不斷重覆的月份的那篇更是讓我難走出去,是為徹夜難眠。當然之後我也追了很多好作品,可是《LB》這麼新鮮的記憶到現在仍然是很獨特的。
 
DAY26:最讓你猜不到結局的動畫
  「最」理當只能提一部,但我想提兩部。《新世紀福音戰士》TV版,有人提的「沒錢說」我覺得搞不好還是真的,因為這結局實在過於玄乎了。還好後來又出了劇場版把它補上。《THE END OF EVANGELION》的結局並不能說猜不到、因為基本上還是照著《EVA》的中心走的,而且結局的水準真的太高了。第二部《School Days》,其實它應該是最接近第一的,因為誰TM想得到結局會這樣走,除了「WTF」你想不到第二句話形容這種結局,甚至也不是「亂七八糟」這樣的形容詞得以概括的。
 
DAY27:讓你淚流最多的動畫
  雖然剛才點名的《大人帝國的反擊》有讓我流淚,可是令我「真正哭出來」的動畫,我認為還沒出現。那種灑幾滴淚、哽咽的動畫,我覺得不算在這題定義的範圍內,所以我的答案是「無」。
 
DAY28:風評一般但你很喜歡的動畫
  《被狙擊的學園》。這部番很冷,要是沒有我那名精於看番的朋友給我推薦這部,我根本不會知道它的存在。它的排名跟討論度都很低,然而我真的覺得,它那交錯複雜的敘事手法、令人細細品味的臺詞、需要分析才能明白的劇情、極精美的畫風,這麼多跟《你的名字》重疊的地方,然而它紅了、這部卻默默無聞,是至今我無法解開的謎。
 
DAY29:作畫災難但劇情優異的動畫
  《寄生獸:生命的準則》。《寄生獸》畫風崩壞說其實有點爭議啦,至少就我來看,同為madhouse旗下作品,《一拳超人》跟《寄生獸》的畫風是一眼便能判明,後期《寄生獸》確實也有不少崩的地方,整體的畫風也不為我所愛。可是它的內涵與敘事水準實在太高了,具體有多高?到底多好看?我以前文章寫過,不多贅述。後來我反而覺得「作畫崩壞」幫了《寄生獸》,因為通常外表不好看的動畫很容易便會被嫌棄了(就跟我一樣,嗚嗚嗚),然而我不以其醜而棄之,才使我更清楚地明白:「我是真正愛著這個故事的。」
 
DAY30:你一生的本命作
  目前我的動畫史中來來去去這麼多動畫、又有哪部是真正的本命?這問題恐怕很難回答,因為光是如何總結過去看過的所有動畫就是一大問題了,更別提未來肯定還會有更優秀的作品讓我遇上。哪一部是「真正的本命作」是需要透過時間去證明的,所以我不會輕易地下結論。若是現在這個節點,我沒辦法決定,太多太多種選擇了。在目前這個節點,我所回答的絕對不會是未來的答案,僅僅是現在的答案罷了。
 
  硬要說的話,目前最好的動畫是《玩偶遊戲》,《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賭博默示錄》、《進撃的巨人》、《反叛的魯路修》、《死亡筆記本》四作居次。在它們之上還有更厲害的動畫,卻均是電影,第一名是《涼宮春日的消失》,與《玩》並稱。《魔法公主》、《你的名字。》兩作居其次。
 
  可是事實上,我認為「真正的神作」必須在「劇情」與「情感」上均超越所有作品,才可被稱作「本命作」。《涼宮春日的消失》雖然劇情真的很神,可我心中從來只把它當作「劇情作品」的最高峰,並沒有真正接納過它;相反地《言葉之庭》劇情很弱、卻在感情為我所接受了。還有以前好多我認為的神作,都隨著時間的變遷,而慢慢淡釋了,《新世紀福音戰士》即是一例。所以「本命作」往往是沒有答案的。
 
  我認為最接近「本命作」的作品?有,但它不是動畫而是遊戲,就是《逆轉裁判》。為什麼我認為它是神作的原因自然難以盡述,甚至我似乎從來沒說過最喜歡的是《逆轉裁判》這樣的話。主要可能分為兩個原因吧?前者是它在我心中的時間跨度很長,眾所皆知「逆轉三部曲」共有三作,若要把這三部用一部動畫的時長換算,約等於101集,追它的遊戲大概也有半年的時間,不知不覺產生了感情;後者是它本身的作品神度,我幾乎很難在動畫界找到像巧舟一樣的、能這麼會說故事的神人,前後故事一氣呵成,《逆3》的最後一章更是把故事推到了極致的高峰,伏筆之後的伏筆全部在一瞬間引爆,不精彩嗎?
 
【上一期:《異世界食堂》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想法及意見,有錯不吝指正。
 
【Facebook】:閒雲
【其他】:閒雲的AnimeList
 
 
如果您喜歡這篇〈三十天推番挑戰〉(下)
,請點個喜歡分享
 

 

 
#40:〈三十天推番挑戰〉(下).png
文章標籤

閒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