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您喜歡,請支持我: https://www.facebook.com/XianYunReviews/

想找我的點評有哪些的話,在右下角按下綠色的「+」鈕便可全部打開。動動手指Ctrl+F便可進行搜尋了。

 
如果您喜歡我的評論,請點個喜歡分享
 

 


個人簡介

文章主要在Facebook巴哈更新。
作品以手寫評論為大宗,
Youtube頻道,但基本不更新,
其餘雜文或生活心得則寫在Facebook
 

➤文章發佈地點
 
閒雲動畫點評.png
【我的Facebook】
(點圖進入連結)
最新文章的發佈、生活小事均寫在這裡
在這兒我也會每一條留言都回覆
讚數的多寡是我的主要動力來源
 
undefined
【我的巴哈小屋】
(點圖進入連結)
這裡一開始並非主要經營,
後來取得達人後,才開始以此地為中心發展,
每篇文章都會在這兒固定並持續更新,
訂閱我的小屋,謝謝
 
undefined
【部落格:《閒語》
所有文章都會固定且持續更新在此,
但其實這裡並非我的主要經營區。
 
undefined
【我的My Anime List】
可能有些動畫我沒評論過,
所以它們的評分我都放在這裡。
看Watching,可以知道我正在看甚麼動畫
不過這個網站是全英文的。

 

 

 

 

 

 

 

 

 

 

 

 

 

 

 


 
 
 
 
➤一些閒話

  各位好,在下小小評論人閒雲。我專門在網路發表文字動畫評論,作品名稱為「《閒語》:動畫評論系列」。

  創立的宗旨很簡單,只是無聊想講出我的想法而已。因為我認為,當一部作品超好看,我們卻沒辦法說出它有多好看、其偉大之處何在的話,這種事對作品本身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也期許自己,能夠藉由未來,一步步做到這樣的事。告訴大家每部作品的優缺之處、與我個人的主觀看法。

  總之,開心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不太會跟人交流,但至少我都會把留言好好看過一遍,該回覆的我會回覆。

新規ドキュメント 2017-11-212.png


※非商業用途。圖源來自網路,版權歸原繪者所有,若有侵權立即撤下。※

閒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jpg

 

  《涼宮春日的消失》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所謂精彩者意指:《消失》不愧是一部長達兩小時的電影,高經費多人員高規格的製作。這種格局之下,本作給了非常充足的大舞台與空間供其發揮,在這部大舞台,彷彿前兩季都只是為這部電影作鋪墊和暖身一樣,目的是為了迎接最後的英雄,即《消失》的登場,還不及觀眾反應,伏筆像波浪一樣,一波接一波紛呈沓至,所有伏筆從各路齊聚一堂並同時在這部大舞台上引爆。故事連貫性高,明明長達兩小時,時間卻感到過很快。筆者在凌晨五點點開這部電影看,本擬是打算不管看到哪,看累了就睡覺,結果一次就看到了七點將其看畢,又好氣又好笑。

 

一、將「穿越」元素玩出新高度

  本作可謂極富創意,把「穿越」元素玩出了空前的高度跟花樣,就像靈活的小丑一樣,你以為結束了,但他總可以不斷從兜裡變出新把戲。事實證明,創意亦未嘗如此拘於時代,在如今穿越劇遍行的年代裡,誰能想像《消失》居然是一部10年前的作品?(若以原作起算,則已經16年了!)據我所算,本作至少讓「穿越」昇華過三次!第一次昇華是在朝比奈學姊說明來意,自稱是從某時空穿越到現代的未來人時,但此時本作只能說是在客觀上有了此一要素,但僅憑此自稱穿越作品肯定是不成形的,因為它還未經使用,有無此元素都似乎都不會對本作有任何一絲影響。

  第二次昇華是在「竹葉狂想曲」一集中,朝比奈學姊帶阿虛回到過去,並幫春日完成操場塗鴉的時候。此時故事串聯起來,我們才驚覺原來這竟是伏筆、原來春日的塗鴉竟是阿虛幫忙完成的。三年後,明明是經由他人之口才得知此事的阿虛,卻竟是該事件本身的始作俑者,非常有趣。春日為何會跑來就讀北高、為何會對阿虛感興趣的原因、為何會在第一集見面時說「我們是不是有在哪裡見過」,角色動機跟伏筆都得到了解釋。同時我們亦得知,第三集阿虛在和長門對話時,原來未來的另一個自己就和朝比奈學姊躺在隔壁房間裡,原以為的既定事實透過穿越元素而有了新一層的置換,從另一個新的視角帶觀眾回溯性地重新解讀舊劇情。僅憑一次穿越,本作收回了三個伏筆,可謂出師告捷。

我們是不是有在哪裡見過

  第三次昇華就是在《消失》中,還能把「穿越」再往上玩出新層次。此時經歷強烈時空震的12月18日,世界已歷經全新改寫:谷口的聖誕節約會消失且得重感冒、朝倉復活回歸且座位還在阿虛身後、長門從無口屬性變成一位極為情感的害羞文學少女、朝比奈與鶴屋再也不認得阿虛、春日與古泉改為就讀陽光園高校、春日從陽光開朗變成個性陰沉寡言少語的少女、從短髮換成一頭長髮。阿虛一陣忙亂後,藉由長門留下的緊急脫出裝置又回到三年前,一樣是「竹葉狂想曲」的那一晚,他親眼見到當時自己躺在朝比奈腿上的那一幕場景。但與「竹葉狂想曲」不同的是,阿虛不再是背著朝比奈去操場幫春日畫線,而是前去尋找成年的朝比奈求助,等於是又利用穿越元素重新詮釋「竹葉狂想曲」,把同一時空的另一條平行線故事給補完。

長門從無口屬性變成一位極為情感的害羞文學少女

  這裡故事又串聯起來,觀眾本以為「竹葉狂想曲」承擔的是收回伏筆的任務,卻沒想到作者使詭計,在收回同時又埋了四個伏筆:1.觀眾沒想到「約翰史密斯」這個阿虛胡謅的瞎名不但是一個伏筆,還是阿虛全然束手無策之下,跟長髮版春日唯一的連結。2.原來TPDD之所以不見,是大人版的朝比奈為了拯救來自未來12月18日的阿虛。3.原來長髮版春日記憶中,約翰史密斯之所以出現兩次,一次是「竹葉狂想曲」的自己,另一次是《消失》的自己。4.原來「竹葉狂想曲」的阿虛睡著後,並不是直接連結到《憂鬱》第二集的阿虛,中間其實《消失》的阿虛還來拜訪過一次。是伏筆中的伏筆。

  結合前作,《消失》一共歷經過4次時間的變化:

1.在12月18日前,「竹葉狂想曲」的阿虛回到三年前。
2.在12月18日時,發生強烈時空震,此後的世界被長門徹底改寫。
3.在12月18日後,《消失》的阿虛從21日回到三年前。
4.在12月18日前,《消失》的阿虛與成年版朝比奈回到12月18日改寫的瞬間。

在「竹葉狂想曲」一共存在3位阿虛:國中版、「竹葉狂想曲」版、《消失》版。
在《憂鬱》第三集一共存在2位阿虛:長大後的阿虛本人、竹葉狂想曲版。
在12月18日的這時一共存在2位阿虛:瀕死的《消失》阿虛、從某時空的穿越的阿虛。

 

二、「日常」的再重構:阿虛的訣擇

  阿虛的訣擇可謂本作的亮點之一。在本作中,阿虛這位角色要解答的最重要問題是:「SOS團跟春日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在《消失》中,作者不但弄出一個破爛時空,迫使阿虛重新正視此一問題,觀眾亦在阿虛思考、回答和行動的過程裡,看到了這位角色更豐富多樣的一面。

  阿虛初登場時說得很明白,他雖跟妹妹不一樣,早已不相信聖誕老人的存在,但依然期待著外星人、未來人和宇宙人的出現。與《憂鬱》中阿虛所呈現給觀眾那頹廢消極的形象不同,其實在骨子裡,阿虛的本質也和春日一樣期盼每天都有有趣的事發生、日常生活能有更不同的變化,但相同個性的兩人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阿虛選擇和現實妥善,在「幻想與現實的最大公約數中」這麼成長過來了。阿虛其實正是我們一般人的縮影,小時候有許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但也隨著長大而變得更現實,而春日卻毅然決然反其道而行,堅持尋找快樂有趣的意外。

阿虛選擇和現實妥善

  這體現了阿虛和春日對「日常」這一詞的解讀不同。阿虛的日常是被現實主義改造過後的日常觀:「你還是徹底放棄尋找那些不可能找得到的謎團,去尋找一些適合高中生的娛樂如何?」春日的日常觀還保有對超驗物之存在的樂觀態度,代表著理想主義:「我對普通的人類沒有興趣,你們之中要是有外星人、未來人、異世界人或者超能力者的話,就儘管來找我吧!」有著相同日常觀,卻做出截然不同行動的兩人,展開了一系列的故事。

我對普通的人類沒有興趣!

  就如同古泉敘述的一樣:「涼宮同學認為不管發生什麼你都是她的夥伴,就算有很多抱怨,也有你能原諒她。」阿虛是個言行不一的人,雖嘴上總是抱怨著春日給他帶來的麻煩,但他沒有離開SOS團,而是全程陪春日走完,滿足她的任性。對於這種自相矛盾的言行相悖,風平浪靜的日常讓《憂鬱》的阿虛能合理地不去正面回應跟思考這個衝突。反倒是春日居然還比阿虛本人更早查覺此事:「你不是也因為無聊的世界而感到厭煩嗎?」在阿虛說出想回到原本的世界時,春日如是說。她看出來了,觀察出阿虛的言行不一底下,其實還隱藏著一顆有趣、渴望非日常的心。

你不是也因為無聊的世界而感到厭煩嗎?

  《消失》的作用和功能等於是給阿虛一個舞台,迫使他做出選擇,究竟是他一直抱怨的非日常世界好,還是他一直想回到的 日常世界好?究竟SOS團和春日對他而言是一種麻煩,還是他其實也很享受並沉膩在其中? 答案其實一直在他心中(據已逝導演武本康弘語)。奔跑作為一種意象,象徵著是阿虛從擺脫日常的決心、從原本那樣的不成熟狀態脫離。不再逃避,不再故意把問題懸置起來。此時奔跑的再也不是靠春日被動地推動,而是主動奪回屬於他的日常。於是,阿虛的日常觀終於經歷了一番辯證的蛻變:日常不是日常,非日常的才是日常!Enter鍵也是一種意象,象徵著阿虛被吸入由涼宮所構築的非日常世界入口。

  最後,也是電影有名的其中一幕,阿虛踏在自己頭頂上質問著自己,最後阿虛亦選擇了非日常的道路。車票彈出,羞澀文學少女的長門象徵著現狀的日常世界,但阿虛依然訣別,搭上了非日常的列車長揚而去。經歷了一番辯證的過程,從現實主義日常觀卻又言行不一的矛盾,到歷經《消失》的種種而終於體認到自己對春日的想念、對以往非日常日子感到快樂,阿虛的日常觀終於臻於成熟,角色亦於焉飽滿。

阿虛踏在自己頭頂上質問著自己

 

三、人文主義的「日常」側寫:長門萌芽的情感

  關於長門的異變,事實上極富人文主義的關懷,亦是對「日常」的另一番側寫。在形而上的觀點上,自然主義或物理主義者均拒絕承認一切超驗物的存在,諸如上帝、靈魂、宗教等。對於意識、自我、心靈等問題,他們認為實則是腦中的神經狀態以某種方式產生的,因此事實之外別無他物,對於不可說的應保持沉默。

  長門在故事的設定是宇宙人,正式名稱為「資訊統合思念體的人型終端機」。作為人工智慧,長門天生被賦予無感情的要素,按照物理主義者的理想,在正常運行下她應該要能按照先天的演繹推理得到新的知識,並不會有多餘的東西,但長門卻產生異變了,此異變縱然長門和資訊統合思念體上天下地、無所不能,也無法避免。究竟是什麼原因?智慧遠超全人類的長門跟資訊統合思念體都不知道,但作為一般人類的阿虛卻知道:「不是這樣的,長門。妳累了。

長門。妳累了

  長門的異變是對物理主義的嘲諷,表達了一種十分人文主義的立場。「囤積在我記憶空間裡的錯誤檔案集結,成為內部BUG的扳機,引發了異常行為。」當長門還在苦苦地堅持著與物理主義的解釋站在一線時,但事情有時其實遠比這些聰明人想得意外的單純。長門只是累了,阿虛非常明白這點:「連長門自己也無法理解的異常行為扳機是什麼?那其實是非常單純的東西。妳是不會懂的,但我懂。長門,那就是感情呀。

長門,那就是感情呀

  使阿虛被捲入麻煩,引發如此巨大的世界異變的元兇是什麼?其實不是長門,而是感情。但是若我們願意繼續追問,引發這份感情的原動力又是什麼?依然是「日常」呀。能動搖即使經歷了上萬次輪迴也不發一語的長門,其實意外地是很簡單的東西:離開部室前的一句輕聲問候、為應付緊急狀況而辦的一張借書證。這些日常小事過於微小、細碎,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卻在漫長的時間中成千上萬地堆積在了長門心中,這才引發了她的感情。

也許只是很簡單的東西:一張借書證

 

  總言之,本作無論是在劇情編排上,將穿越元素物盡其用、玩出豐富花樣,使其相當精彩,或在角色心境刻劃與塑造上,亦透過拋出好幾道尖銳詰問、在角色解決該問題的過程中使其厚實。伏筆傾巢而出,悉數收回,劇情首尾連貫、前後呼應。實為精彩之作。

文章標籤

閒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畫評論的類型:導論】

  假設在ACG裡,存在有「動畫評論」這麼一種圈子的話,目前(我強調「目前」是因為我不想用本質論看待,而是結合關係看待)我對這個圈子有幾種分類方式。之所以取名為「導論」的原因則在於,本文是實驗性的分類,具體與更細緻的分類就交由後人補充吧。另外,作為一篇導論,我不想要舉太多現實的人物作為例子出來,除了限於我不夠熟悉以外,導論的任務應該是更為集中性地談對象,若舉例得太多、涉及現實的色彩太重,反而會因每人對現實人物的想像不一致而引起誤會、模糊觀點,不過其實若對這個圈子有基本的熟悉,應該是很容易就能猜得出我是以哪些文章為樣本了。

創造性的評論

  首先,依照寫作風格可將評論分為三類。

  第一類評論是創造性的,就是用自己的語言,在動畫評論領域創造新的論述。這一類論述以洞見性與啟迪性見長,比起第二類文章,這類文章雖然也會引用名家的語錄或概念,但這些概念在它們的論述中只是輔助作用,更重要的是如何以己身之力在動畫評論領域開拓新的問題意識。第一類論述的討論域通常是很廣泛、十分總體性的,目標宏大,涉及的領域大如包括:日常系、賽博空間、賭博、時間感等「主題式論述」,而非對單一個動畫的分析,因此能被囊括進來的動畫就很多了。

  除了以單一系列為主題,有時也以作者為中心鋪開主題,例如針對新海誠的作品、宮崎駿的作品等,有時又是藉由回答問題為主題,例如「捐血是不是NTR」或「評論是甚麼」這類問題。例外是,作者有意識在跟另一個作者做對話的過程中,也會生產出很有趣的第一類評論。第一類評論的壞處是,有時創造的理論過於實驗性、或者囊括的討論域實在太廣,因而限於作者的文字把握能力也好、文本閱讀能力也好,很容易無法窮盡或者表達不出概念的精華或本質之所在,但好處是富有創造力與生命力。

  我所指的創造性,限定的範圍僅僅是在動畫評論圈子之內,意思是,或許作者寫出的概念早已被前人在其他的領域寫過了,這是否還是創造性?但是若它提出的概念是其他評論者沒有寫過的,而此概念具啟迪性、討論範圍廣,便視為第一類評論。不過這裡會有的問題是:一、啟迪性誰來定義?二、評論者指的是甚麼?這得透過其他文章再深入點談。

分析性的評論

  第二類評論是分析性的,在我眼中事實上〈知乎〉大多數的文章都屬這類,即套用名家的理論來詮釋動畫評論。在使用理論上,有別於第一類評論的創造性,這類評論不排除大量使用名家的理論(隱不隱晦是另一回事。老實說我不認為隱晦是件壞事,因為會認為它是件壞事本身就帶有科學主義的眼光在其中,限於篇幅不贅述)而非用自己的話來支撐論述的主軸,這是它與第一類評論的第一個差別。

  而第二個差別在於,在討論範圍上,第二類評論針對單一個動畫展開討論而非主題式論述,這就使得分析性評論的性質較像對一部動畫進行絲絲入扣的概念剖析,而不是在動畫評論領域開創理論。作者的任務像是扮演一位偵探,在文本當中找出所有線索並將其串連。有時,第二類評論像是對作品進行重組,在評論過程當中,作者會以自己的視角出發,把故事打散後,有別於作品本身的敘事順序但不影響原意地進行再敘事,並在此過程中建構概念,不少作者往往在此過程中有驚人之語。

  因討論範圍小之故,第二類評論有時會被認為是較瑣碎、繁冗、囉唆的,而且因為引用太多名家之故,作者自己的主體性與文章的原創性反而就在其中被掩蓋掉了,但若作者功力深厚,還是能夠做到第一類評論起到的創造性效果,例如在討論一部遊戲的細節時寫出具張力的評論,或者以藉題發揮的形式(別忘了在評論說話的同時,它討論的對象動畫自己也是會說話的),而作者就能在藉由回答動畫本身丟出的問題的過程當中,起到第一類評論的效果。

  有人可能質疑:「第二類評論旁征博引了如此大量的理論家,而且其中也會穿插許多動畫例證,難道討論域不廣嗎?」的確,在某些性質上第二類和第一類有所重疊,但卻不因此就和第一類評論是相同的,它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創造力。縱然因為沒有名家在背後的理論支撐,使得第一類比起第二類在格局上就顯得暗淡許多,但至少第一類評論是以一己之力打開了動畫評論領域中相關主題的論述,而第二類評論更多的則是搬移名家的理論、應用在文章上,因此雖然這類文章涉及的討論域也會很廣,但它不是第一類評論。

  分析性文章的好處是穩定,因為以有前人開拓的領域作為背書,二是像推理一樣,以細緻的手法將動畫一一剖析,在這段過程中反而能讓人藉由分析或名家理論的應用,得到具啟發性的反思。

第三類評論:反理性觀的價值判斷

  第三類就是純粹的心得閱讀、或稱觀後感,它不需要太多理論,它一樣說理,但只是把常人的語言包裝得更好看而已,觀點不深刻。相對第一類評論,它雖然也具原創性(不過例外也不少),但得出的是很直觀的結論;它的討論範圍通常不大,與第二類評論同樣限於一部動畫。比起前面兩種類型的理性,這類評論是更加感性的,作者不會掩飾他對作品的喜怒哀樂,但是感性並不代表是件壞事(女性主義者應該會很喜歡這句話)。

  在學術的意義上,我們會說這種自笛卡兒主體哲學以來的理性觀與科學觀,一來只是一種建構,二來是與此相關的現代性確實也為整個西方社會帶來了許多浩劫,不過在我個人的看法上,我則認為雖然「能夠寫出高深評論」一直是被社會價值視為「有內涵」的,可是誰來定義?背後是哪種權力觀在說話?術業有專攻,心得也具有它存在的理由,因此就算只是看來沒有評論成份的「吐槽」,也不一定是無價值的

  而且第三類有著前兩類評論無法達及的最大好處,就是價值判斷。它或批判或期望「一部動畫應該是甚麼樣子的」,而前兩類評論雖然很客觀,但它們的分析卻無法達此效果、無法擴展我們對作品的評價。作為觀眾的主體與作為分析者的主體不能以同一種標準概括而談,即使分析是對的,但卻無法滿足部分ACG愛好者的需求,因為觀眾沒有得到任何評價,所以它無法選擇是否觀看一部動畫,這是否又是動畫評論的初衷?是有待思考的。

  再者,我們得瞭解,「作品」本身是總體性的,沒有哪部作品天生就屬於文學的、哲學的、社會學的、心理學的,在大部分情況下,創作者本人根本不會對他的作品進行充分的考慮,創作的當下總是急迫性的。所以我們似乎可以說,當作品每次似乎都只能被「是甚麼」而不能讓它變得「是自己」的時候,不管我們用了多精彩的手法詮釋它,都只是透過了別的事物、中介式地去接觸它而已,而不是直接地透過它去接觸到它本身。這種詮釋與評論手法很穩固,卻是無溫度的。

  那麼該如何解決這種難題?就是使用價值判斷,價值判斷跟一般判斷的差別就在於,它敢於宣稱從作品當中看不出的背後意義,因此它就能夠產生新的事物出來。

#47:〈動畫評論類型學:導論〉1.png

作品的外部結構與內部結構

  上述是依據風格進行分類,這裡再以寫作對象為依據分類。差別在於,前者則是針對文章本身進行分類,後者是對文章的主題進行分類,舉例來說,一名作者可能以動畫演的內容為主題、另一名作者則以動畫的聲優為主題,因此主題不同,但或許產物是相似的,例如兩名作者在寫時都採用了各種名家的理論,因此雖然關注的對象不同,但在本質上(也就是在寫作風格上)卻殊途同歸、都屬於第二類評論。

  具體而言該如何分類?可以把作品視作一套整體結構,其中又細分為外部結構與內部結構。以外部結構(例如作者、寫作背景、產業等)為對象,就會探討製作團隊、出版商、作畫、OPED、配樂等,而從中就會生產出以第二手資料為主的娛樂新聞、深入專訪、分鏡分析、作畫分析、樂評等產物;而以內部結構為對象的話,就是探討作品的故事內容本身,如角色身世、寓意、敘事邏輯等。

評論與吐槽的區別

  最後,選擇的工具、即承載評論與主題的媒介,作者在選擇時也會影響分類的方式。在現在若想要發表點意見,大概可以透過兩種工具達到目的,一種是「文字」,另一種則是「影片」,從客觀角度來看,後者則比較容易取得大量流量;發表意見的手法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評論」,另一種是「吐槽」。其實嚴格說來,這四種方式排列組合後,應該會產生四種搭配的,分別為文字評論、文字吐槽、影片評論跟影片吐槽,可是在我看來,目前市場只有兩種成為主流而已,就是「影片吐槽」跟「文字評論」,其他兩類則是顯得非主流的,其中,又由「影片吐槽」更佔據目前ACG圈的主流。

  「吐槽」會與「影片」這種承載形式如此合拍、而成為了多數人選擇的組合方式的這點不難理解,「影片」的特徵是短、方便、易懂,正好與吐槽的特徵不謀而合,因為它同樣也是用語輕快、簡明方便,不追求深入到作品最核心的內涵、講述它的豐富層次,而是以最快的方式貼標籤,因而一拍即合。「文字」難道沒有吐槽嗎?也有,例如PTT的漫吐板,但是能達到的效果似乎沒有「影片」好,因為吐槽追求速度和反應力,文字這種慢吞吞的工具無法比上影片的效率,況且影片還能透過剪輯的花式效果增加光彩。影片吐槽之所以成為當今的主流,似乎也並非不能理解,畢竟不管是評論或吐槽,它們討論的對象即「動畫」本身其實就已然是一種商業化的娛樂產物了,而影片吐槽作為最佳的娛樂產物,便容易廣為接受。

  當然,吐槽和評論的性質並不是這麼容易一分為二的,例如吐槽中也會時不時出現精闢的評論性用語,一篇評論中也會時不時以吐槽化解尷尬或讓讀者稍做休息。關於這個問題,在總結部分我會回答。

總結

  在這篇文章當中,我依照「寫作風格」分出了創造性的、分析性的與心得式的評論;又依照「寫作對象」分為作品的外部結構與內部結構;依照「寫作工具」分為文字與影片;依照「寫作手法」分為評論與吐槽。

#47:〈動畫評論類型學:導論〉1.png

  如同社會科學的命運和下場般,我必須強調的是,任何文章都是具自反性的,有沒有可能當這篇文章發表下去後,發生了某些化學反應,而這些反應卻是與這篇文章抵觸的?是有可能的,因此我也說了,這篇文章畢竟作為實驗性的導論,還有許多待加強之處與補充之處,因而我期待這篇文章能起到的效果反而不是說出真理、在結果那裡找到真理,而是起拋磚引玉的作用,透過多方的辯證下在過程中令真理顯現(如果我們能夠同意真理觀的話)。

  有人會質疑:難道第三類評論的特質沒有被包括在第一類評論當中嗎?不,第一類評論基於它的創造性,事實上它也是會給出價值判斷的,所以最後我要補充的是,我依照的是溯源學的分類方法,即假定這些動畫評論因某種原因而有它們的「理想類型」,再以外部的經驗性事物驗證這些類型,為何不使用形態學的分類方法?原因一如我前頭已說過的:我不夠熟悉,所以無法透過外部觀察將大量動畫評論直接分類。這才是為何我會一直強調:「有待後人補充。」

  因此,我並非否認評論的多重性質與獨特性,例如也有分析性評論是具創造力的、吐槽也會有評論成份、也有不引用名家理論就很有分析性跟創見的文章,又該如何歸類?所以才會採取溯源學的分類方法,也是為何這篇文章不過多涉入現實、舉具體的例子的原因。

文章標籤

閒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