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起於02分12秒的這一小段演出,乍看之下只是一般的搞笑劇,但事實上──雖然我不認為作者有如此自覺──它極為生動地演出了並預示了一段思想隱喻。
 
  劇中,華子穿了一套極為奇怪(意指與當時當地當人的規範不一之行為)的衣服出門與朋友相聚。在華子出門前,管家前多其實本有一次機會可以阻止華子穿那套衣服出門的,可是在叫住了華子後,前多卻選擇了說謊:「華子大人實在太過於時尚,我都快被你迷倒了。」因而,導致的結果是,華子的奇裝異服立刻被周圍人注目,投以奇怪的眼光。

 


   這不正如是現代版的「國王的新衣」嗎?在共有知識被說破、戳穿成公共知識之前,國王(這裡指的是華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可笑的,反而自豪於自己的行為,為自己辯護。換到今天,我認為可以對應一件事。
 
  這件事指的是正名活動。網路上不乏有論者提及「正名你ㄇㄅ」、「好險我不是運動員,不然會被正名的文青白痴害死」等言語。對應於《遊戲三人娘》,這種人不正如華子?不自覺自己陷入意識形態中,甚至疾呼直指他批判的對象「操弄意識形態的白痴」卻不自覺其正是深深地陷入其中的人之一,換到這種視角之後再回頭檢視《遊戲三人娘》,一切都變得生動了起來。

 


   我們在故事中清楚地看到了華子的下場。當前多不說破時,換來的結果是:華子被嘲笑、被愚弄,這樣真是好下場嗎?透過彈幕我們能發現,大多數人的反應幾乎是:「華子會變成這樣前多絕對要負最大的責任」「原來一切都是前多的錯」。
 
  但為什麼換成正名運動時,這樣的聲音卻消失了?這確實令人匪夷所思,因為兩者的邏輯明明是一樣的。有人說:「不對,你這樣不就是在預設了,反對正名的人就像是華子一樣,是錯誤的,可是你憑甚麼這樣預設?」我當然不會說「反對正名」是錯誤的,雖然這樣的錯誤顯而易見,甚至寫出來都顯得多餘了,讓我自曝其短,但限於這樣的回應必須反駁,所以只好簡單地說一說了。這種話語至少犯了兩點謬誤:
 
  (1)他以為「正名運動」只是關乎「運動員」的事而已,而沒有看出,其實這背後同時也是一場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對立。「運動員」始終只是個隱喻,是一個被眾人視為「中國 VS 臺灣」的他者。像這種任何牽涉到中國的問題,對臺灣人而言,永遠並不只僅限於「該問題(運動員)」這樣的層次而已。
 
  如果真是只有這樣的話,其實正名活動根本沒有任何理由跟正當性好辦,因為有弊無利,但我們看到還是很多人吶喊了正名,「不單單只是運動員的事」這樣的事(可是我不否認這也是重要的公益)便不證自明了。因此在反駁正名時,一直強調於「運動員」是無濟於事的,因為他們看的不是眼前的事件,而是背後所隱藏的更大的歷史背景。
 
  (2)從短期角度來看,臺灣的確可以放棄以臺灣為主體的意識形態這樣的原則, 這一類的人通常都是將利益置於大局、將個人優先於群體、將經濟優先於正義之上的自由主義者,或者跟如同薩德所強調的「自然原則」一般:「人生而享樂,既然人本來就是如此,為什麼我們不能乖乖順從大自然的意志、放棄道德、放棄價值?」
 
  現實上,我不是專家、也不是神,所以我無法預測中國會不會真如支持人士引用邱吉爾的話所言的一般:「在戰爭與屈辱間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可是在道德上,我可以明確指出「自然原則」是錯誤的。而且要明確指出其實也不難:「事物是那樣,不代表事物本該那樣。」就這麼兩句話就能結案了。


  與薩德完全相對的思想,則是康德。這一類的人如果放到康德哲學的脈絡下來談,無非等同於「重物質大於精神」,因而在道德上,康德會譴責他們。因為康德認為,若道德被定義在人類的主觀感性之上的話,那我們根本沒法取得一個放諸四海皆準、具有普遍與絕對性的道德,因為「你覺得是、我覺得不是」,那麼道德應該是甚麼?根本沒法談,所以必須奠基在哪?必須奠基在人的理性之上!奠基在自由,我們才能取得真正的道德。


  因而使用康德反駁的話,會是如此:「只依據那些你可以同時願意它成為普遍法則的準則行動。

 


   若把「享樂」推及成普遍性原則會發生甚麼事?我們完全不需要想像,因為其實《遊戲三人娘》甚至已經把這種情景給還原了出來,這才是為什麼我要特地引用第五集跟引用康德:若支持正名的人士都百依百順,完全照反對意見做、照反對的想法聽,不再支持任何一方的意識形態。若當真這樣的話,讓我們把這種情況推到極端後,就會像《遊戲三人娘》中演的那樣荒謬,而這真的是反對人士所希望的嗎?
 

後記:
  這篇文章還是算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因為這似乎是我第一次談有關政治的事。

 

  有人這時一定會疑惑啦:「那你為什麼刻意避談政治?政治不就是管理眾人的事嗎?不就是生活嗎?有甚麼好避談的?」的確我不否認也會有優秀的動畫評論人願意公開表露他一方面的政治立場,比如X.K,但是我不會。

 

  強調「政治就是生活」的這類型人通常都很愛引用柏拉圖的那一句話:「拒絕參與統治的人,會被更糟糕的人統治。」姑且不論這句話其實不是被拿來這樣用的,更重要的是,這種言論通常忽略了一個現實,就是「意識形態」。

 

  當然,我絕對相信我的讀者會有理性的人,而且甚至還不少,但同時,若我真的完全信任:「我的每一位讀者一定都是理性的!他們一定不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的!」的話,那好像倒也反而顯得過於鄉愿了。「意識形態」會使一個原本理性的人,談起政治來,也會瞬間變得不理性,至少我已經遇過不只一次了,所以你要我相信當我公開談政治後,人們也會坦然接受,幾乎是不可能的。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雖然結果可能是失敗的,但我覺得至少我已經盡量用最中立客觀的文字寫了。雖然傳統上,講自己中立客觀的人往往就是最不中立客觀的,但我絕對要強調的是,這篇文章絕不打算為任何意識形態背書。

 

  它的工作跟任務,只是想揭示出《遊戲三人娘》的隱喻跟現實之間的關係,至於正名是否真的好呢?運動員跟臺灣價值之間的平衡又該如何取得呢?這個就留給公評吧,我的文章沒有辦法擔這樣的重責大任。
 

文章標籤

閒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